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融合

【作者】 蒋 艳

【机构】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第四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教学之间的融合属于新型教育形式,能够将信息资源、技术、方法以及学习材料集成于课程中,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将抽象问题变得更直观、具体,同时也能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小学科学是实践性、基础性比较强的学科,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之间的有效整合能够使学生深化对科学内容的认识与理解,为实践活动、科学实验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本文对如何做好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融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展开详细的探讨与分析,并给与合理化建议,为日后我国科学教学素质的培养提高参考性依据。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科学;有效融合;探究活动;科学素养;有效性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科学的实用性比较强,能够实现对学生实践技能、创新观念的培养。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教学之间的融合,能够使传统教学模式得以转变,整体教学更具有效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合理、正确方法的运用,这样才能使教学获得较好效果。伴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要把学生当做主体,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并注重科学理论的培养、技能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全面贯彻科学探究理论,实事求是的沿着教师的科学方案走,进而充分展现学生的科学知识理念。
一、开展质疑发问探究,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
(一)储备质疑探究的素材
在对小学科学课教学当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这一情景中,可以将一种科学物体在外界环境作用下,会受温度、环境、天气等因素影响实验结果,进而让学生思考存在哪些变量,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哪些,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从而让学生把问题的思路记录在笔记上,日积月累,会成为日后参考的重要素材。
(二)明确质疑探究的方向。教师在进行小学科学课教学当中,会时常出现一些问题。例如教师对科学探究提出一个主题后,让学生感到强烈的兴趣,但是学生就会想到很多跟科学知识无关的疑问,导致科学课堂的无法进行。因此,教师在提出科学探究主题时,要进一步有针对的引导。提高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活跃课堂氛围。对于一些疑难问题要记录黑板上,让学生进行记录在笔记中,使问题更加详细化和具体化,在学生下次遇到的时候,可以迎刃而解。
(三)培养质疑探究的习惯。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教师身为学生的启蒙者和引导者,要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从而使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要经常问“为什么”,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敏感度。从实际生活进行探索发现,进而运用到学习当中,形成科学问题。并把所产生的问题详细记录在笔记中,学生亲身得到体会,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百科全书。
二、开展分析归纳探究,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一)注重发展思维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勤动脑、多思考,积极思考问题,同学之间形成积极的互动关系,并让学生展现自己的特长。除此之外,教师要预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自行探索和发现科学的奥妙,从而有足够的耐心进行观察试验和交流分享。让学生融入到科学当中,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科学素养。
(二)优化教学方式。在对科学结构试验中,教师课前要进行准备试验材料,应善于设计,在课堂中积极引导学生自行探索科学道路。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设计科学情景模式中,把学生按前后分为六组进行讨论,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思路,进一步让学生投入到科学实验当中,使科学的探究效率得到显著的提升。
三、开展合作交流探究,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在兴趣高昂时展开
例如学生在学习简单电路的组成时,要详细了解电路的连接线路,防止电线的缠绕和通电的稳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感到兴趣,并想尝试更加有挑战的线路连接,与此同时,教师要让学生联想一些电视机的线路是怎么组成的?并分小组进行讨论,自己动手进行组装,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动手能力,从而更加对科学的探究充满强烈的兴趣。
(二)在反复验证中展开探究,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进行科学探究过程中,所呈现的结果都属于偶然现象,对于科学现象的产生也必然是重复多次,进行严格的推敲决定下来的结果。因此,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不管是简单的科学活动,还是难度高的科学活动,都要进行多次的研究和探讨,从而保证科学的专业性和严谨性,从而大大提高了科学素养,增强了科学活动的真实性。
四、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
以往教学中,教师在讲授小学科学知识时,往往会按照课本内容对其进行解读。但是由于小学生思维比较有限,面对复杂问题时理解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知识和实际脱离,学生对学习的知识仅仅是纸上谈兵。
例如在学习《面包发霉了》这部分内容时,虽然这部分内容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但是学生对其发霉的过程并没有太多地了解,难以对其中的知识和内涵进行准确把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面包在发霉时的变化过程,使其对这部分知识产生更清晰、细致的认识。又如在学习《昼夜交替现象》时,这部分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之间比较遥远,学生无论对概念性内容还是昼夜交替现象的变化过程都没有过多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在正式展示之前,可以提出这样的几个推测让学生参考和判断,即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地球自转;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地球和太阳同时自转,同时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然后让学生在观察的同时对这几种观点进行判断。通过这种方式的运用,能够丰富教师在教学中资源,并且使学生在学习时主动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求证。
总之,科学探究是科学理论的重要基础,不单独是小学科学课所体现的目标,而是对科学学习的主要形式。所以,教师要了解这一观点,引导学生对科学进行深刻探究。在实际课堂当中,教师要设立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科学活动,让学生自身感受到科学的意义,为今后我国科学教育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乃比江·吐尔逊.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有效融合的研究.《山海经:教育前沿》2019年第09期.
[2]隋明霞.小学科学学科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的思考作者.《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8年第07期.
[3]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融合的实践探索作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5年第03期.
作者:红桃A
文章地址:http://www.chenjiawenhua.com/fbzs/1531.html
转载请表明来源!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
文章目录
关闭
目 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