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评价模型构建

【作者】 刘英杰

【机构】 沈阳师范大学沈北附属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为科学评价“双减”政策实施后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以CIPP评价模式为理论框架,从背景、投入、过程和结果4个方面出发建立了包含环境基础、要素投入、实施过程和服务效果等4个维度12个指标的评价体系,用AHP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并借鉴李克特量表法对指标进行量化处理,最终确定课后服务质量等级。提出的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评价模型,可为学校进一步优化提升课后服务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课后服务;质量评价;CIPP评价模式
一、背景
2017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倡导各地中小学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因地制宜探索开展课后服务工作。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开启了“双减”工作新纪元,其中对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小学课后服务目前在我国还处于探索前进阶段,服务质量参差不齐[1]。作为一项增加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惠民工程,如何科学评价新背景下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及时查找服务中存在的问题,继而“对症下药”推动课后服务走向优质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尝试引入CIPP 评价模式,研究构建能够科学、全面评价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的模型。
二、CIPP 评价模式
CIPP 评价模式[2]起源于教育领域并被广泛应用[3-4],是基于事物发展全过程从背景、输入、过程、结果对活动进行的评价。背景评价是第一步,主要评估某个具体活动所处的背景环境、要实现的活动目的和解决的问题,是制定实施方案的基础。输入评价是在背景评价的基础上,对实现目标所需的资源、条件等要素投入进行的评价。过程评价是对活动实施过程中的持续监督、检查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优化改进。成果评价是最后一步,对活动结果进行质量评估,验证目标的达成度。CIPP 评价模式以决策为导向,重视评价与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倡导通过评价促进教学工作的良性发展。
课后服务不是一次性的行为,而是涉及多个阶段的持续过程。因此,CIPP评价模式与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评价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和适配性,能够为课后服务改进提升提供决策化建议,推动课后服务的有效实施。
三、评价模型构建
1.建立指标体系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和《关于做好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对课后服务做出了很多规定,如“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这是对时间安排上的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这是对服务内容上的要求。这些要求正是课后服务质量评价对象,也是设计评价指标的基本依据。结合 CIPP 评价模式的步骤,本文从背景、输入、过程以及成果4个方面出发,设计了环境基础、要素投入、实施过程和服务效果等4个一级指标和政策导向、服务目标、学生需求、学校意愿、师资力量、资源引进、经费保障、设施设备、服务内容、时间安排、家校合作、科学管理、学生发展、家长满意、教师成长、教育提升等16个二级指标,构建的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2.计算指标权重
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来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邀请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教师、家长和其他社会公众对指标间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定性描述,确定相对于上一级指标的两两比较矩阵,然后用Matlab软件编写程序计算被比较指标的相对权重,详见表2。各判断矩阵均通过一致性检验。
表2 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权重值
则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Y可表示为:
Y=0.19Y1+0.22Y2+0.24Y3+0.35Y4       (1)
其中:
Y1=0.22Y11+0.25Y12+0.18Y13+0.35Y14      (2)
Y2=0.41Y21+0.27Y22+0.2Y23+0.12Y24      (3)
Y3=0.52Y31+0.09Y32+0.13Y33+0.26Y34      (4)
Y4=0.33Y41+0.3Y42+0.17Y43+0.2Y44       (5)
3.确定评价结果
本文借鉴李克特量表法将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处理,建立5个评价等级,由被调查者根据自身对课后服务的了解和感受,对各指标进行打分,1分表示差,2分表示较差,3分表示一般,4分表示较好,5分表示好。
第i个指标的平均得分可表示为:
(6)
其中:Nij指第i个指标被评为第j等级的人数。
根据公式(1)-(6)可计算得出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Y的最终得分,需要把分值最终转化成为服务质量等级,转换方法是取相邻两区间端点的平均值为参考点,得分大于参考值,则取右端点对应的等级;得分小于参考值,则取左端点对应的等级。
四、结束语
中小学课后服务是一个相对新生的事物,涉及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及社会机构等方方面面的利益,如何评价课后服务质量是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从“双减”政策对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基本要求出发,依托CIPP评价模式理论框架,构建了覆盖中小学课后服务各阶段、全流程的质量评价模型,有助于学校及时诊断课后服务质量,补齐课后服务短板,推动课后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邱连英.小学课后服务的实施困境与突破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2):9-10. [2]Stufflebeam,D.L.,&Shinkfield,A.J.Systematic Evaluation[M]. Boston:Kluwer  Nijhoff,1985:170-171.
[3]王晓杰,宋乃庆,张菲倚.小学劳动教育测评指标体系研究——基于CIPP评价模型的探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0(06):61-68.
[4]马玲玲.基于CIPP模型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指标体系[J].教学与管理,2020(09): 115-118.
[5]游莎,周先进.弹性离校背景下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内涵、价值与目标[J].教学与管理,2020 (03):31-35.
作者简介:刘英杰,沈阳师范大学沈北附属小学、研究生、二级教师、沈阳市沈北新区青年派。
作者:红桃A
文章地址:http://www.chenjiawenhua.com/fbzs/1552.html
转载请表明来源!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
文章目录
关闭
目 录